贪嗔痴,戒定慧,断舍离,贪嗔痴戒定慧

日期:2024-11-05 10:28:07 作者:自己

贪嗔痴,戒定慧,断舍离,贪嗔痴戒定慧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贪嗔痴,戒定慧,断舍离的问题,以及和贪嗔痴戒定慧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一、没经历过贪嗔痴,怎懂得断舍离什么意思

1、比喻说:没经历苦,怎知其中辛酸。又怎愿意舍苦求好呢。受尽贫苦自知钱好。

2、贪嗔痴是至毒,十恶之三。超过世间一切毒药。会恼害众生无量世。受无量苦报。经历过地狱苦报,即知苦滋味,即会信顺善知识教化。很愿意断、舍、离贪嗔痴,善顺戒定慧,修习正法,除恶向善,离苦得乐。善恶有报,分毫不差。

3、认知十善:1、不打杀。2、不偷盗。3、不邪淫(不小三关系,不自尉不非时非处···)。4、不贪。5、不嗔。6、不愚痴邪见。7、不两舌。8、不恶口。9、不倚语。10、不妄语.。言、行、意有规矩可依,自省自改。除恶向善,生活自欢喜善顺。

希望利益到您。随您欢喜自愿。自看佛经最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但有些许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贪嗔痴戒定慧

1、朋友大花朵和我说扔扔扔,断舍离。会感到开心,清清爽爽。

2、虽然我整理了很多东西扔掉了。也很爽。

3、可是,我一度以为,我压根就没有贪嗔痴。怎么让我断舍离。

4、感觉我基本上没有啥东西可断好不啦!

5、然后,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只想说给别人听,不想听别人说,也是贪。

6、我还是有点儿贪的。顺便观察了一下,这样贪的人不在少数。和很多人交流,如同对牛弹琴,白费劲。

7、于是我进一步了解了,贪嗔痴的具体意思。(原谅我,语文没扎实)

8、(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9、(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10、(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11、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即是对治”贪、嗔(chen-)、痴“的方法。

12、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13、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14、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15、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16、原来。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也有我的贪嗔痴。

17、断舍离。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人生整理魔法。

18、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19、发现我自己扬言的未经贪嗔痴,怎言断舍离是多么浅薄的结论。

三、断舍离和戒定慧

身边的朋友都在说断舍离,也就是面对生活的态度感觉断舍离不仅是物质基础上的,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甩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戒定慧,佛学里面讲的学经开悟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俢,这几个字都是我喜欢的,今天好好捋捋。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随着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1、假设不能把旧物寄给公益组织,那就把它干干净净放到垃圾箱边,保洁工人都会把它们的价值最大化。

2.把能处理的东西集中一下,在同事朋友中能建立共享群。

4.断舍离是为了生活的更加简明扼要,而不是消耗时间。

5.新购物时,原则是只买世界上该品类最好的,绝不接受替代和凑合。这样当大部分东西都买不起的时候,你就不用断舍离了。附加价值是没准你因此努力奋斗成一个有钱人。

6.不要收藏漂亮的购物袋、包装用的丝带、也不要试图把淘宝30块钱买的T恤当成睡衣或者把包装盒变成收纳盒,该干嘛干嘛。

7.京东和超市都365天无休,因此不要屯东西。

舍得,放下,抛开那些杂念、妄想和贪念。

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放下是心态的选择,是生活的智慧。学会放下,压力、烦恼、敌人、痛苦等自会减少很多。学会放下,人生才精彩。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快乐其实很简单,不要自己不快乐就可以了。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无敌的人。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铺路。懂得宽容自己才不会患得患失,才可以包容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当一个人有了宽大的胸怀,有了可以容纳万物的心,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够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戒即戒律,总的来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定者,不动也,即心不为任何善恶好坏等顺逆环境所打动。

慧者,智慧也,般若也。世间出世间之智慧。

曾国藩有自己的一套戒律,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共十二条:持身敬肃、静坐养性、早起、读书专一、阅读史书、说话谨慎、保养真气、爱护身体、每天获知新学问、每月不荒废旧技能、写字、夜晚不出屋。

富兰克林给自己写了十三条戒律,这些戒律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几乎都是吃喝穿戴、待人接物的“生活琐事”:节制欲望、自我控制、沉默寡言、有条不紊、信心坚定、节约开支、勤奋努力、忠诚老实、待人公正、保持清洁、心胸开阔、谨言慎行、谦虚有礼。

曾国藩和富兰克林,他们关于自律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改变自己从做点自律的事情开始,任何一点都可以,然后再去做点事情。这是做事情的一个正确逻辑。

人总是总有自己的长处的,无论是谁总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自律,静下心来之后,就容易发现自己的阶段性定位和每一天要做什么。这个时候勤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废寝忘食的那种愉悦感。

自律其实是一种更好习惯的养成。之所以要自律,是为了向好的方向变化,而变化需要涉及到习惯,习惯不容易改变,但可以新的习惯替代旧的习惯。我们不需要向曾国藩和富兰克林那样坚持12和13条习惯,坚持1条、2条还是可以做到的。

人生的意义就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只是在推开未来的大门之前,先懂得做1条、2条“戒”的事情,然后再去做事情!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

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自己不喜欢受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人们都知道吸烟、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费钱财又损害健康,甚至会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丧失理智,醉酒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远离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是生非。假设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假如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无敌的定力所镇伏。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

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1]。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假设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OK,关于贪嗔痴,戒定慧,断舍离和贪嗔痴戒定慧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 本文由浚凯笔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