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老周瑜陸遜 三国志戦略板,三国志-周瑜传的原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三国志·周瑜传》译文与赏析
1、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今安徽庐江)。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其后,周瑜攻打南郡,中毒箭。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2、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1]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3、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2]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4、 [2]桥公:即乔公。乔,古作“桥”。
5、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在汉朝当过太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做过洛阳县令。周瑜身体修长健壮、相貌俊美。当初的时候,孙坚举义兵讨伐董卓,将家眷迁置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周瑜与孙策交谊深厚。周瑜将大路南面一所大宅院让与孙策居住,还经常去后堂拜见孙策的母亲,各种生活所需两家共通有无。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好赶上孙策预备东渡长江,到了历阳,孙策派人送信告知周瑜,周瑜领兵前来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大事就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前往攻打横江、当利,全都一一攻克。随即又渡江进击秣陵,打败笮融、薛礼,转而攻下湖孰、江乘,进军曲阿,刘繇逃走,这个时候孙策的军队已扩展到几万人。于是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会两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还是回军镇守丹杨。”周瑜便回到丹杨。
6、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分析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只请求袁术让他担任居巢县县长,目的是打算借道回到江东,袁术同意他的要求。周瑜于是经居巢回到吴郡。这年为建安三年(198)。孙策亲自前来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当下便调拨给他二千兵卒及五十坐骑。周瑜当时24岁,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周瑜恩信声震庐江,便派他外出守备牛渚,后又***春谷县县长。不久,孙策打算攻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周瑜跟随孙策进军皖城,并将其攻克。当时得到乔公两个女儿,都有倾国之色。孙策自己便娶了大乔,周瑜就娶了小乔。接着再进军寻阳,打败刘勋,征讨江夏,还军平定豫章、庐陵,周瑜留守巴丘。
7、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3],囚俘万余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4]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8、瑜曰:“不然。操虽讬(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9、 [3]枭:斩首。渠帅:大帅,魁首。渠:大。
10、 [4]蒙冲: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又作艨冲、艨艟。
11、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由孙权统领军国事务。周瑜领兵前来吊丧。于是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掌管军政大事。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将它们的首领斩首,俘虏余众一万多人,回兵驻守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遣部将邓龙带领数千人马进入柴桑,周瑜追击征伐,将邓龙活捉后送往吴郡。建安十三年(208)春,孙权征讨江夏,周瑜被任为前部大督。当年九月,曹操攻入荆州,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得到刘琮的水军,水、步两军发展到几十万人,东吴的将士听到这一消息都非常惊恐。孙权召集部下,征询对策。大家都议论说:“曹操乃豺虎之人,然而他借着汉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征服天下,动辄就说是朝廷旨意,如今要抗拒他,事情更不顺利。况且将军您所处的形势,能够抵御曹操的,就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全部,加上刘表原先训练好的水军,大船战舰,乃至千数,曹操将它们全部摆开沿江直下,并兼有步兵,水陆两路一齐进发,所谓长江天险,已成为曹操与我方共有的了。而在实力上敌众我寡极为悬殊,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最好的方法不如向他投降。”
12、周瑜说:“不对!曹操虽说名为汉相,实则就是汉贼!将军您以神明威武的雄才,兼有父兄的伟烈功业,割据江东,占地几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铲除奸邪祸患的时候。何况现在是曹操自己前来送死,怎么能反而向他投降呢?请让我为您分析算计一下:假设现在北方局势完全稳定,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可以与我们旷日持久地争夺疆土。但能够与我方在水战中争个胜负吗?现在北方的局势既没有得到稳定,加之马超、韩遂在函谷关之西,成为曹操后方之患。况且舍弃骑兵优势,依仗所缴获的战船,来与我吴越之地的军队在水战中争雄,本就不是他们中原人的长处。如今又值严寒季节,军马缺乏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道来到南方江湖之上,水土不服,必然生发疾病。上面所说的四点,都是用兵之中的大忌,而曹操全然不顾,逆向而行。将军要擒获曹操,现在正是最好时机。我请求率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证替您打败曹操。”孙权说:“曹操老贼企图废除汉室自立为帝,蓄谋已久,只是顾忌袁术、袁绍、吕布、刘表与我而已。如今他们几位都被歼灭,只有我一人独存,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所说应当对他进行抗击,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这是老天爷将你送来协助我的呀!”
13、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6],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14、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15、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7]陈(阵),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16、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企图南撤渡过长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两人共同商议抗曹大计。由是刘备也进驻夏口,委派诸葛亮前往拜谒孙权。孙权于是便派遣周瑜与程普等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两军相战于赤壁。此时曹操军队的士兵中有不少人染有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即败,退兵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驻军长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与之进行持久战。然而观察曹军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将其烧毁打败。”
17、于是周瑜调拨几十艘大船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在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先让黄盖写信给曹操,欺骗说要前来投降。又预备一些轻便快捷的小船,分别系在大船的尾后,于是船队依次向前驶去。曹操军中官兵都伸长脖子在观望,指点船队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命解开各小船,将大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势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片刻之间,烟火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于是全军败退,返还保守南郡。刘备与周瑜等又合力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径自退还北方。
18、周瑜与程普又领军挺进南郡,隔着大江与曹仁对垒。兵未交锋,周瑜即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派出一支部队前去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镇守后方,自己与吕蒙往上游解救甘宁。甘宁之围被解后,周瑜军队便渡江驻扎在北岸,约定日期与曹仁军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掠阵,被乱箭射中右胸,伤势严重,只好退还。后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未起,便率兵上阵出战。周瑜于是强行起床,带伤巡察军营,激励将士勇气,曹仁于是只好撤军。
19、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8]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猝)制,故不纳。
20、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9],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10]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11]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着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21、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12],其有阙误[13],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22、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身份兼任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刘备前往京口拜谒孙权,周瑜上奏说:“刘备以枭雄的姿态,且有关羽、张飞熊虎般的猛将,他一定不会长久屈身为他人所用。依我的愚见,现在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刘备迁置到吴郡,为他修建最豪华的宫室,多给他一些美女及他喜爱的东西,以此满足他的耳目享受,再把关羽、张飞二人分开,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派遣像我这样的人挟制他们,让他们与我们一道作战,大事即可成功。如今迁就他割让土地来资助,让这三个人聚在一起,又都安放在边界疆场,恐怕是蛟龙获得云雨,终非池中所容纳得了的!”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招天下英雄为是,又担心刘备并非一时制服得了的,因此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23、其时刘璋正任益州牧,北面有张鲁为寇相侵,周瑜于是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担心自己内部发生变乱,不能同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以便与马超结援呼应,我再回来与您一起占据襄阳进击曹操,这样攻取北方就有希望了。”孙权同意此番言论。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的时候即发病去世了,年仅36岁。孙权身穿素服哀悼,感动所有部下。当周瑜灵柩运还吴郡时,孙权又往芜湖迎接,举办丧事的所有费用,全部供用不缺。后来又颁布谕令:“已故将军周瑜、程普,他们家的田客,都不能要他们纳税服役。”
24、当初周瑜被孙策作为好友相待,孙策的母亲又让孙权以尊奉兄长的礼仪对待周瑜。那时孙权的地位还是个将军,各位将军及宾客对他只行一般的礼节,唯有周瑜最先对他表示尊敬,对孙权执臣子礼节。周瑜性情开朗,宽宏大量,很得人心,只与程普不相和睦。周瑜年少的时候曾精心钻研音乐,即使在饮酒三爵之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一定能够听得出来,听出来就会回头望一望,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二、三国志-周瑜传的原文
1、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2、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3、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4、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5、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6、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7、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三、《三国志》·周瑜传(白话文+原文)
1、在三国乱世中,杰出的军事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出身名门,其家族曾显赫于汉朝,父亲更是曾担任洛阳令。与孙策的兄弟情深,他成为孙策麾下的重要战将,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建安十三年,曹操气势汹汹地攻打荆州,众人动摇之际,周瑜以坚定的信念,主张利用长江天险与曹军决一死战,他亲自率领三万精兵驻守夏口,准备迎击。
2、在历史的转折点——赤壁之战中,周瑜慧眼识珠,采纳了黄盖的火攻计策,在熊熊烈火中,曹操大军遭受重创,不得不退回北方。周瑜与刘备的联合,犹如两股合力,共同在赤壁战场上击溃了曹军,其战术失误和疾病成为他们败退的催化剂。战后,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他的智勇双全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
3、刘璋时期,周瑜洞察时局,提出联合孙瑜攻打蜀地的战略,但遗憾的是,他在巴丘病逝,留下无尽的遗憾。尽管周胤因罪被贬,他的家族依然因为周瑜的赫赫功绩而备受关注。诸葛亮、步骘等人上疏请求宽恕,然而孙权虽未立即回应,却体现出对功臣后裔的深深怀念。
4、面对曹操的威胁,周瑜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建议孙权迎战,视曹操为篡位者,而非汉室忠臣。在与刘备的合作中,他巧妙利用黄盖的诈降,一举击败曹军,奠定了孙吴在江南的稳固地位。然而,周瑜的英年早逝,让孙权痛惜不已,他虽未采纳周瑜的全部计策,但始终铭记其英勇与智慧。
5、周瑜的军事才能和音乐天赋,使他成为一代传奇。他的故事流传至今,如“曲有误,周郎顾”一般,成为后人对他的敬仰和赞美。尽管他的后代遭遇挫折,孙权对周瑜家族的关爱和尊重,昭示了他对功臣后裔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周瑜英勇一生的深深怀念。
6、周瑜侄子周峻子周护的故事,虽未得孙权重用,但他的命运仍然与周瑜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对这位英雄后裔的期待。周瑜的影响力超越了生死,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在三国的历史篇章中熠熠生辉。
关于老周瑜陸遜 三国志戦略板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