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庐在哪里(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

日期:2024-09-21 10:06:43 作者:南阳

南阳诸葛庐在哪里(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南阳诸葛庐在哪里,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三国时期南阳诸葛庐是现今什么地方
  2. 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3. 南阳诸葛庐的南阳指的是哪里

一、三国时期南阳诸葛庐是现今什么地方

1、南阳诸葛庐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

2、南阳诸葛庐的简称是诸葛庐,是诸葛亮躬耕隐隐居南阳时草庐,名胜古迹。南阳诸葛庐初建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后人已经在南阳城西卧龙岗上建庵祭祀。民国时期,南阳卧龙诸葛庵已经闻名天下,现如今南阳卧龙岗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景区。

二、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1.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今天隆中属襄阳市。

2.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汉晋春秋》,后来被收入裴松之注《三国志》。此后1800年来的史书都采用这一说法!包括北朝《荆州图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刘宋《荆州记》南朝萧梁《南雍州记》唐《元和郡县图志》唐《襄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册府元龟》北宋《资治通鉴》南宋《诸葛亮传》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续后汉书》南宋《舆地记胜》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大明一统志》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

3.现代中国政府国务院认为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的隆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周光召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的煌煌巨制。其中说“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该书没有”卧龙岗“

4.现代河南方面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

(1)、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2)、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01)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3)、柏杨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去台湾。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

(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5)、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6)、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7)、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8)、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5、(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隆中”词条说:“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6、“隆中对”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答的最早命名。南宋淳熙时期的文人孙应时在他的诗《读士元传》中有“向来隆中语,荆益实素期。”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为该“对答”命名的记载。

此后,明万历时期的文人杨时伟在他的《诸葛忠武书》卷四“连吴”中说“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这里也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语”。

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他的诗《书怀》中有“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诗中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策”。

可见,起码早在南宋“隆中”就成为该“对答”的名称,此后历朝历代也认可用“隆中”命名该“对答。

而“隆中对”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能出现在元代。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卞永誉在他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中提到“饶介之四体书卷…第二段书诸葛武侯隆中对”。饶介是元代书法家,他的作品《四体书卷》其中就有“诸葛武侯隆中对”。清康熙内阁中书、礼部侍郎高士奇(1645-1704年)在《江村销夏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也提到说:“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纸本髙七寸三分长一丈余,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録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録”。这两则相同记载证明元代就有隆中对之名。

明崇祯年间的文人蒋灿在他的诗《题杜少陵像》中有“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此后“隆中对”一词就频繁被使用。

而《草庐对》之名直到清代才出现。

综上可知,1800年来,“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就是历史一贯的共识。

7.而卧龙岗一词元代才首次凭空出现于史书,元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8.卧龙岗所谓证明许多都是假的。如所谓清代出土“晋诸葛躬耕歌碑”就是假的!所谓“黄权建武侯祠”就是编造的谎言!所谓“隋代断石幢”就连南阳本地教育家都承认和诸葛亮无关。靠这些造假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的吗?

三、南阳诸葛庐的南阳指的是哪里

1、南阳诸葛庐的南阳指的就是如今的襄阳,位于湖北省。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南阳诸葛庐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城区卧龙区卧龙岗上,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南阳诸葛庐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

4、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一说为襄阳古隆中,见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即《隆中对》篇)。

5、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被后人誉为“天下第《隆中对》岗”。

好了,关于南阳诸葛庐在哪里和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声明: 本文由浚凯笔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